网站首页
人物访谈
学术声音

孟兆祯:敲门砖和看家本领——浅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改革

时间:2020-04-06
浏览量:1100

原文刊登于《中国园林》2011-05期 P14-15


本文引用格式:孟兆祯.敲门砖和看家本领:浅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改革[J].中国园林,2011,27(5):14-15.



考大学本科时理科的敲门砖是数理化,而进入学科后却要求有文学、绘画和“以艺驭术”的看家本领,这说明学科教育脱离社会,因而必须改革。2011215日风景园林学提升为一级学科,这是一桩大喜事,是学科发展的里程碑。今年恰逢学科成立60周年纪念,更增加了我们为国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学科如何适应国家日益强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形势,如何不断地满足人民对风景园林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时代要求,应作为我们学科建设上永无止境的追求。60年来学科教育的发展是惊人的,古所未有,有目共睹,基本上满足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说明我们正确地贯彻了教育方针,学科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基本正确的。我这里重点想给学科挑挑毛病,将教学改革推进到更深化的境界。如何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教育体系,这应该是从本源就开始研究的课题,正本清源才能摸索出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前进方向。

  一、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什么学科

  目前我们是按照兴造学(大建筑学科)共性汇入工科,以此属理科。在发展中经历了学习苏联和学习欧美的历程,这是必要的,也经受了实践的检验。问题在于,对中国特色强调不足,不知如何从教育着手,这主要是没有从本源这个方向着眼的缘故。

  历史的主流是“古往今来”的传承和发展。“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东晋始有风景诗(田园诗),文学从写人、颂帝业转向写自然。魏晋南北朝开始有山水画,也是从写人物转向写自然。山水画以山水诗为意境和画题,山水诗藉山水画二维表现形象,唐宋时期由山水诗画发展为成熟的三维的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以王维之辋川别业和北宋艮岳为代表。至明清,设计者始终兼书、画和造园于一人。我国人工筑山始于大禹治水,疏浚之土堆成“九州山”,先民上山则免于溺死。于是形成“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仁者静,知者动;仁者寿,知者乐”的哲理。“高山流水”成为最高境界。河山即社稷,江山即国家,这种文化传统延续至今,世界独有。有记载的最早园林是西周的“灵囿”,囿的基本构成是灵台、灵沼。掘沼筑台自成高下之势,可以视为山水的雏形。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应看成是中国风景园林的模式。中国园林由文学绘画而来的历程印证了中国风景园林的主根和基础是文学。西方园林发展的历程从尼罗河流域丈量土地的需要促成几何学的发明,并将其用于城规与建筑学,从哲理上得出“一切美都是符合数学规律的”,因而西方园林的基础是建筑学和数学,讲究科学分析,强调理性,因而归于理科。这与中国是不同的。

  博大精深的钱学森前辈高瞻远瞩地把建筑科学视为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部门,说:“这一大部门学问是把艺术和科学揉在一起的,建筑是科学的艺术,也是艺术的科学。”还说:“我国的园林学是祖国文化遗产里的一颗明珠。园林艺术是我国创立的独特艺术部门。”我能理解为什么钱老主张将园林学科划归文化部门,因此我认为本学科是文理交融的独特文科,是科学的艺术。我们必须掌握工程技术,但总原则是“以艺驭术”,将社会美融入自然美从而创造园林艺术美。

  从另一方面讲,本学科又是具有交叉性的综合学科。文理交叉、生物学与建筑学交叉、艺术和工程技术交叉。交叉的综合性要围绕文心发展。“术”指手段,手段越多越好,但必须是“以艺驭术”,以文为本,以与时俱进的诗情画意创造体现综合功能的空间,满足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需求,这是本学科的天职。我们必须以中华民族悠久、独特、优秀的风景园林艺术自立于世界园林之林。

  二、  如何着手学科教育改革

  着眼的问题明白了,还要落实到着手。以上学科的性质要结合中国实际昭然于招生简章,将本学科的培养目标作全面、基本的阐述,务使考生明了培养发展的方向和个人要致力于学科的条件。

  让基础课的教师围绕专业中心开出紧密结合专业需要的基础课,如土壤学、植物病虫害学乃至数、理、化等,但这些课程都要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地精压学时。我们不必如农学或园艺学那样学“土壤学”,但在设计时却要结合城市土壤的特殊性。这样可挤出更多的时间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

  园林艺术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是本学科设计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核心,学科中心是设计。设计要知行统一,园林艺术以艺理为主又要联系到“行”,园林设计以“行”为主去贯彻艺理,这2门课又在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指导下贯穿中华民族现代文人写意山水园和风景名胜区的文化艺术传统,并用于建立城市人造自然的生态文化系统,进而扩至大地景物规划。中国园林史讲发生发展的文脉和要点,主要是自然山水构图原理,同时也要吸取建筑构图原理。园林艺术是从美学概括山水、建筑、假山、植物综合创造园林艺术美的理论和方法。在园林设计教学中要突出解决综合性的总体设计和局部的技术、施工设计等问题,还要讲园林建筑设计,将园林建筑课程精髓融汇于其中,以达到熟练掌握从总体的方案设计—扩初总体设计—指导施工的总体设计(其中园林建筑止于方案设计)过程,并为少数学生深入到园林建筑技术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门课的教学环节要以测绘为基础,再从绘图到制作模型,加强三维的空间感受力,最后化园林综合效益为诗篇。教学上要深知学生设计开头难的苦楚,教师应藉题做出各种启发性方案启发学生进入风景园林设计,学生一经表露出设计思路和倾向,教师便作因人制宜的定向引导,促其实现个性方案,通过组织评图以完善方案,并注重彰显各自的艺术特色。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

  城规、园林、建筑的创作都源于环境的基本概念,对于国外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必须要做比较性学习,从中贯穿“一方风水养一方人”这一本质。要以中为体,以外为用。要分解、打碎外国的先进经验来塑造中华的自我,要致力于“化洋为中”的艺术创造,就像宝塔、琵琶、京胡一样,仿中有创,化为中国传统。传统是“相传成统”,要传承古传统成现代传统,还要把现代的传统发展为将来的传统。使艺术的长河永流淌。

  改革要统一认识:如何积极、科学地发展作为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如何以规划设计为核心手段满足人民社会生活环境中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要求,逐渐复兴并创立中华民族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教育体系,从社会公益着眼,为实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做出贡献。

  认识既定就要培养师资,要培养定向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定向的师资队伍。“五四”运动全面促进了新文化的发展,其中“矫枉过正”地批判了古文、中医和京剧,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小的。文化不仅要普及,也要研究。化繁为简的文字改革造成大学生、研究生不识繁体字,更不识古文,那又怎么能研究2000多年积累和流传的书籍呢?而今中小学学习的语文是不够的。大学本科如何承接呢?以选修课进行弥补是可行的。“古文别裁”可按学科需要以诗词、碑记、景名、额题、楹联、摩崖石刻为基本内容,阅读结合习作,正所谓亡羊补牢犹未晚也。须知这是设计者和游人交流的平台,是承载意境和解读意境的载体,本身也是三绝(文法、书法、刀法)的综合性景物,是既灵活,又具体地揭示“因境成景”的妙趣、寓多种文化于一体的传统形式,具有因时、因地制宜,丰富文化素养和启迪欣赏和创作心灵的文化滋养效果。颐和园东宫门牌坊额题,将“相地”太行山余脉瓮山,扩大瓮山泊为昆明湖,蓄水兴利,并自成山水相映成趣的理法归纳为“罨秀”和“涵虚”,不仅体现了“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和言简意赅的比兴理法,而且文词优美、恰如其分。这以文为本、借因成果、文质彬彬的做法值得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

  三、  铸民族文化之魂,展千秋万代之业

  我们50余年的教学经验是值得肯定的,但从路子而言主要是跟随前苏联和欧美走,缺少生根于中华民族的特色——“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一个“宛”字揭示了“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的真谛,“假”在“自然的人化”,以文学为基础进行风景园林艺术创作,以设计和施工管理体现综合效益和“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哲理。

  贯彻学科教育的方法也应是综合的,从招生简章到入学考试、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从教学环节到教学方法,并不需要百废俱新,而是需要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教育体系。指导思想一经贯彻,教学面貌和质量就应运而生。古文、篆刻、书法可以以选修课、讲座的方式开展,甚至可以从课余文艺社团的方式摸索,养成“日日写,天天画”陶冶性情的习惯,从中吸取平面构成千变万化之法乳。耳濡目染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学习。我国古代科班学习有基本功扎实之理,我们要的是贯穿学科的中国精气神。

  设计是研究具体艺术形象的学科。我们不仅要建立电脑模拟模型制作,还必须建立模型室,制作山水地形,置石掇山、风景园林建筑和植物种植设计的模型,以自制模型取代委托制模型,训练徒手的动手能力,也必要聘专职模型师傅指导。学校必须建立设计院作为教育基地,广泛接触现代社会生活并为之服务。

  我们要直面以数理化为敲门砖入学门而又疏于本学科看家本领的现实,逐步转变成敲门砖与看家本领相统一的学风,为中国培养具有独创的高端尖子人才,为国争光、为世界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