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
杭州西湖作为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公共园林案例,对于公园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发言通过对杭州西湖风景建设历史进程,包括近代以来三次“公园化”改造的案例研究,来分析其背后的文化现象,讨论何为公园?思考何为公园城市?主要分“山和湖”“城内和城外”“私与公”“山水城市与公园城市”四对问题进行讨论。
一、山和湖
杭州西湖的风景建设要追溯到1000多年前绍兴城市建设。此地是江海故地,地势低平,出于生态安全考虑,城市公共园林的建设有一个从山地到滨水的历史过程。杭州西湖借鉴绍兴鉴湖,经唐至五代建设,在南宋发展成为著名城市公共园林。宋以后杭州在城市文化、景观质量等方面超越绍兴,除却其他因素,杭州“山-水-城”有更好关系,更具哺育人文的美丽城市景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杭绍两城相似的山水理法,说明传统山水城市有统一的审美取向和营造思想,并非简单因循自然的结果。杭绍两城山水在营建过程中获得人文内涵,呈现 “诗化的风景”的面貌。城市中的山水,在此过程中逐渐“美”化成为园林景观。
二、城内和城外
西湖经过钱镠时期的建设,与城市的关系更加紧密,开始了从自然湖、功能湖向城郊风景地的蜕变。宋代以后,西湖成为杭州城墙外的城市中心,风景游赏上升为主要功能,西湖逐渐成为杭州的城市公共园林。后因清代康熙五到杭州,乾隆六到杭州,促进了西湖公共园林的繁荣,使西湖呈现“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盛况,而西湖也逐渐从城外的风景地变为“城内”的公共园林,体现了对品质生活的需求。
杭州西湖是传统山水人居公共园林的典型代表,这类公共园林曾广泛分布在江南城乡,如宁波月湖、温州府城西湖、义乌县城绣湖,以及永嘉岩头村公共园林等,这些案例有力证明了中国古代城乡公共园林的繁盛,也生动诠释了古代城乡建设中生态环境和“文态”环境有机统一的文化特点。
三、私与公
近代以来,西湖建设经历了三次主要的“公园化”改造,成为杭州城市公园。1912年以后的“西湖入城”城市改造,标志着西湖开始由传统公共园林转向近代公园。依托孤山建成的西湖公园(后改名中山公园)和新建的湖滨公园,其形式和内容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此时的西湖更象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欧美先进城市建设思想,代表着民主革新的“新生活”。20世纪50年代的西湖公园化改造,将苏联公园建设经验与中国民族特色相结合,使西湖风景更加开放与明快,从形式到内涵赋予了西湖崭新的生命。2002年开展“还湖于民”行动,实现免门票开放,西湖成为空间上嵌入杭州城市,文化上融入市民生活的城市大公园。
从传统的公共园林到1949年后的人民公园,西湖公园化过程深刻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化,即在形态上体现为人工与自然的博弈,在思想上体现了“私”与“公”,或者特定群体的“公”与普罗大众的“公”之间的博弈;西湖100年来样貌的快速变化,更多地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与变迁。
四、山水城市与公园城市
继承传统是一种有机发展,从山水城市到公园城市,对城市自然和社会文化的认知在发展深化。21世纪中叶,中国的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5%左右。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巨大的城市带,居住人口5亿,地理上密集集中在3个湾区。我国风景园林将面临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居环境建设挑战和机遇。
良好生态环境与时代先进文化互为表里,是公园城市建设的要义:物质上融入自然生态,精神上融入优秀文化。公园城市理念的重点在“人”,“以人民为中心”需要“面向公众,公平共享”。公园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建设思想和模式,无法向西方发达国家“抄作业”。建立一种的面向新时代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体现地域特色的,让中国人民自豪的“公园城市”创新模式,是风景园林行业当下面临的核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