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
在探索中国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道路上,学术界先后引入和使用了多个新概念、新名词。“公园城市”是当下国内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高光聚焦的热词,而且,在过去两年里,一些城市已经正式启动了公园城市的建设进程。城市是个庞大而复杂的巨系统,公园城市建设需要用冷静理性的思考判断,去直面问题,去解决困难,去指导建设。因此,引入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来思考当下公园城市建设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和建设目标,可以使相关建设事业少走一些弯路。
系统是个由彼此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世界万物皆自有其系统,也在更大的系统之中。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工具,主张从整体出发研究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组成部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这是逻辑严密、体系完整且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科学理论。
当代中国启动公园城市建设,背景是在过去几十年里快速实现工业化、完成城镇化转型过程中,沉积下来一系列的、复杂的现代城市病;目标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为未来城市发展找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和路径。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达成这样宏伟的目标,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公园城市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的系统工程,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系统论要求思考局部问题时必须兼顾整体性,反对用孤立静止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城市是多重复合性巨系统,公园城市建设绝不是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两个领域就能完成的业务,建设策略也不能只关注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的优化美化,还需要所有与人居环境相关的各事业部门、各行业产业、各层面、多学科的各子系统同步协调发力。
第二,现代城市病的致病根源,在于人心、人性、人道、人欲在利益驱动之下走向极尽贪婪,导致城市生活充满了不正常的竞争、焦虑、压抑、浮躁,这是科学技术所无法解决的大难题。因此,在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策略和过程中,必须突出对人和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三,公园城市必须是人民的城市,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从方案论证、建设过程,到管理服务、利用维护等,都要突出人民的参与性,要把人民大众的公共利益、社会公益与生态公益作为核心目标。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制度是最有可能实现社会公平、环境公平和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也是建设“山水城市”和“公园城市”的制度保障。相应的制度建设,是保障人、城、境、业高度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四,公园城市建设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能把动态的问题静止化。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城市是个动态的耗散结构系统,必须持续不断地与外界发生物质与能量交换(耗散物质和能量),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维持一种动态平衡的有序状态。因此,公园城市建设没有完型的终点,必须放弃那种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心态,要谨慎严密地做长久规划,要任重道远地持续建设。
第五,公园城市建设只有共同的目标,却没有统一模式,也不需要标准样板。系统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存在同构异功、同功异构、同功同构、异功异构等多种状态,中国各地不同城市之间,在地理区位、环境资源、产业结构、历史文化、发展水平等各方面存在多样差异性,因此,各地公园城市建设可以有共同的目标,却不可能采用完全相同的模式,也不可以用一套评估指标体系来评价所有城市的建设结果。
此外,中国的城市建设既要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更要有自己的节奏和自信,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各自的发展历史上,都曾有过很好的成绩。在过去百年间,无锡城市建设从陈植先生的“太湖国立公园计划”,荣德生先生的开发山水资源建设美丽无锡,到近30年持续推进的无锡山水文化名城建设,尽管没有“山水城市”和“公园城市”建设的口号,城市发展却始终走在经济、环境、产业、文化和谐均衡、系统推进的路线上,并成为当下中国城市建设中的翘楚。